首页 > 数据 > 数据解读

1-7月临汾市经济运行情况

2020-08-26 来源: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临汾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市委“一三四三”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积极推进“六新”发展,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倾力助企业,加力补短板,大力促改革,全市经济稳步复苏、稳定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展现出韧性强、潜力足的鲜明特征,为全市经济可持续恢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1-7月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稳步回暖的基础在巩固 

  一是工业经济稳步复苏,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1-7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在上半年扭负为正的基础上持续回升0.5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制造业稳步增长。1-7月,我市制造业占增加值的比重达30%,较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6.4%,较上半年回升1.6个百分点,好于全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为三大门类中回升幅度最大的行业板块,有力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主要产品回升向好。1-7月,全市18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11种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好于上半年水平。其中,洗精煤、生铁、粗钢、钢材、铸铁件、铁精矿等均以2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回升,充分释放出我市工业回暖的积极信号。从先行指标看,工业用电平稳增长。1-7月,我市工业用电7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工业用电与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匹配,对全市工业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投资增速逐月加快,向好势头充分显现。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9.9亿元,同比增长9.1%,较上半年回升0.4个百分点,呈现出连续3个月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态势。一产、三产投资快速增长。1-7月,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1.6倍。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42.3亿元,同比增长19.8%。 

  三是市场销售逐步好转,城乡消费同步改善。1-7月,我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3.1元,同比下降12.9%,较上半年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0亿元,同比下降14.5%,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1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年内首次扭负为正,分别较上半年收窄1.5和4.8个百分点。 

  四是财政收入降幅收窄,金融市场运行平稳。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6.1亿元,同比下降12.3%,较上半年收窄0.7个百分点。截至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35.1亿元,比年初增加226.5亿元、增长8.4%;各项贷款余额1787.9亿元,比年初增加138.6亿元、增长8.4%。 

  五是各项政策持续见效,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7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055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6.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187人,完成全年目的标80.4%;7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控制在4.5%目标以内。 

  (二)经济恢复增长的动力在增强 

  一是新动能持续恢复。在经济持续恢复中,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从工业看,1-7月,我市装备制造业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12.5%,较上半年回升2.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战新产业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1.0%,较上半年回升2.8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9%。从投资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7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6.8%,较上年同期(-25.6%)提高32.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1.2亿元,增长1.9倍。二是新企业有力拉动。今年以来,全市共有81户工业企业新增入库,1-7月,实现工业增加值16.4亿元,同比增长56.6%,拉动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其中,新投产入库的两家企业,实现总产值8.2亿元,拉动工业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三是新项目稳步提速。随着项目落地开工持续发力,我市施工个数不断增加。1-7月,全市施工项目847个(含房地产),同比增长31.7%。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352个,同比增长39.1%。 

  (三)经济持续向好的局面在形成 

  一是主导行业回暖态势趋好。1-7月,全市占比达89.9%的煤焦冶电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6.3亿元,同比增长0.1%,较上半年回升0.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行业表现抢眼。1-7月,全市钢铁业完成增加值39.3亿元,同比增长12.2%,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改善。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0.8亿元,同比下降2.9%,降幅较1-5个月收窄2.0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0.9亿元,同比下降39.7%,降幅较1-5月收窄6.0个百分点。三是刚需型消费实现快速回补。商品消费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刚需型消费实现较快回升。1-7月,限额以上书报杂志类增长22.3%,体育、娱乐类增长16.3%,中西药品类增长10.9%,粮油、食品类增长6.0%,饮料类增长3.1%。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市经济稳步复苏、稳定向好、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审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多种不利因素。 

  (一)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工业运行仍较困难。一是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旧动能接续不足。当前,全市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其中,煤炭行业作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比高达65.4%。“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从新动能看,1-7月,代表新动能的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5%、2.3%、0.4%,剔除企业交叉因素,新动能占比仅为4%左右。二是落后企业面临淘汰,产能过剩影响发展。一方面,洗煤行业面临落后产能淘汰。全市规上113家独立洗煤厂中,近一半面临关停淘汰,其中包括40户左右的规上洗煤企业,占规上洗煤企业的比重达30%左右。据工信部门测算,负拉动全年全市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焦炭行业也面临过剩产能淘汰。根据全市1900万吨规上焦炭产能要核减400万吨的计划,我市乡宁和襄汾的焦化企业也面临关停,预计将对全市工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主要产品库存积压,企业成本压力持续。1-7月,全市累计销售原煤2097.9万吨,同比下降11.7%;产销率比上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销往省外79.5万吨,同比下降23.8%。企业库存大幅增加,截至7月底,规模工业原煤库存为213.5万吨,比上年7月末增加63.8%,比年初增加43.6%,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加大。四是亏损企业不断增加,生产情况不容乐观。上半年,全市4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193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9户,亏损面达44%;其中,规上煤炭工业企业(183家)亏损88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2家,企业生产情况不容乐观。 

  (二)产业投资占比偏低,龙头项目相对缺乏。一是产业类项目投资不足。今年以来,我市晋南钢铁、立恒焦化二期等项目相继竣工,新项目接续不足,叠加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形成挤出效应,1-7月,全市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46.5%,低于省定目标3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仍呈降势。今年以来,我市民间投资一直呈现负位运行的态势。1-7月,民间投资完成143.2亿元,同比下降7.9%,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三是亿元以上项目带动减弱。1-7月,我市亿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205个,占全部在建投资项目(739个)的27.7%,同比降低2.5个百分点。1-7月,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53.5亿元,同比增长8.5%,低于全市投资水平0.6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回升偏慢,影响因素不容忽视。一是消费市场结构不优,主导行业拉动减缓。1-7月,汽车、石油两类商品零售额合计达限上商品零售额的62.0%(汽车类34.5%、石油类27.5%),依然是我市零售行业的主导力量。但受疫情管控期间居民出行受限、石油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0%;受二手车市场冲击、厂家优惠政策存在差异等因素影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5.1%,合计下拉全市限上增速4.7个百分点。二是在库企业质量不高,增长后劲明显不足。2019年底,全市退库企业85家,新增入库78家。1-7月,全市新增法人单位实现零售额仅有2.8亿元,同比下降10.2%,受上年退库单位挂基数影响,下拉全市限上零售额0.4个百分点。限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弥补退库单位空缺。三是传统业态增长乏力,面临风险亟需警惕。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限额以上住宿餐饮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复苏缓慢,回归常态仍需时间。1-7月,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下降43.6%,餐饮行业营业额同比下降34.5%,分别低于去年同期52.4和38.4个百分点。随着居民消费观念发生转变,线上消费逐渐成为人民日常消费的重要途径,受此影响传统零售业相对低迷,增长乏力。1-7月,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市场传统业态中,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25.0、6.3和18.1个百分点。 

  三、工作建议 

  (一)保持定力做好“稳”的文章,筑牢发展底盘。一是夯实园区承载,激发内生动力。以开发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以商招商、以企招企,打造经济发展主平台,把各类优质资源、生产要素向开发区集聚。要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为契机,以“今天签约、明天落地”为目标,进一步做实做细“七通一平”、前期环评、可研报告等具体工作。要加快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工作,让投资企业“拎包入住”。二是坚持“项目为王”,扩大有效投资。用足用好国省政策,着眼于“强链、补链、建链”,谋划实施一批优质项目,同时,积极对接上级资金,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精准招商活动。积极开展晒项目活动,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营造项目建设“比学赶超”浓厚氛围。三是聚焦“八个转型”,稳定工业增长。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煤炭、焦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对工业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要实施非均衡发展、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战略,培育形成战略性新产业、未来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反转。 

  (二)多措并举做好“保”的文章,巩固发展基础。一是力保重点行业平稳运行。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增长有较大拉动作用的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对符合政策允许保留的洗煤企业,做好政策帮扶和发展引导。要加快恢复服务业恢复增长。积极稳妥推动恢复跨省团队旅游、办好第二届大河论坛,通过减税降费、直播带货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餐饮行业支持力度,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提振消费市场。二是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要强化政策供给,用好一系列涉及稳投资、促销费、保就业的各项政策,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继续开展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临材临品推广应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畅通。三是稳保重点企业达产达效。要加强对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全力推动重点煤焦企业拉订单、跑市场、减库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足马力生产。 

  (三)开拓思路做好“新”的文章,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双创”基地,用好“市长创新奖”,谋划建设临汾市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形成“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双创基地+园区承载+金融支持”的产业创新生态。二是加快培育创新主体。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两个“30条”,全面落实我省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15条措施,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围绕“六新”产业,扶植培育一批科级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转型项目,为我市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加大力度做好“合”的文章,彰显担当作为。一是明确责任,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各级各部门要精准调度、细化任务、靠实责任,强化督查,要紧盯目标,重点聚焦“亮点指标、关注指标、向好指标”,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同时要高度关注每月上报数据的起伏变化,避免指标忽高忽低,造成数据异常风险。二是协同发力,确保企业应统尽统。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对接、多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共抓入库的工作机制。合力下达“四上”企业年度入统目标,以考核倒逼“四上”企业培育,加强“准四上”企业培育和服务,实施奖励激励机制,提高“准四上”企业入库积极性。三是做优环境,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各级各部门要发扬“店小二”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市县两级要成立“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专班,强化服务导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打通绿色通道、快速通道。要对标浙陕两省五市先进做法,细化完善“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服务措施,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临汾市政府信息化中心  

晋ICP备05003731号  网站标识码:1410000039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临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晋公网安备 14100002000001号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