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临汾市政府信息化中心
晋ICP备05003731号 网站标识码:1410000039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临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发布机构: | 临汾市人民政府 | 索 引 号: | |
标 题: | 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201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 成文日期: | 2015-01-16 |
文 号: | 临政发〔2015〕4号 | 发布日期: | 2015-01-16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主 题 词: | 其他 |
临 汾 市 人 民 政 府
关于印发临汾市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
201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壶口风景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临汾市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2015年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临汾市人民政府
2015年1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汾市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2015年
实 施 方 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煤炭产业“六型转变”重大举措,结合我市煤炭产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1.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战略部署和“六型转变”总体要求,围绕我市煤炭工业“四矿四化”建设目标,以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为关键,以低碳绿色清洁为核心,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抓手,以高端化、全循环、链条式为方向,以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以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全力推进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转变,走出一条“革命兴煤”之路。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以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为关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煤炭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煤炭市场交易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2.编制煤炭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六型转变”思路,围绕“四矿四化”目标,在《临汾市2011-2020年煤炭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今年启动编制《临汾市煤炭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包括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等重点内容,完成我市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将煤层气、页岩气的综合勘查评价以及开发利用纳入全省矿产资源规划中,确保全市煤炭产业发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加快煤炭企业市场化步伐。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发挥我市焦煤比较优势,组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临汾办事处,确保上半年挂牌并投入运营,实现临汾煤炭现货交易、产地交割;为破解煤炭企业融资难困局,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入股,筹备成立“临汾焦煤基金”,确保年内获批;加快煤矿企业上市步伐,重点瞄准乡宁焦煤集团等1-2家发展潜力大、生产经营好的优秀企业,采取企业自主、中介运作、政府协助等方式,加快扶持企业上市,争取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4.健全煤炭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张台地方煤炭铁路专用线和集运站建设,逐步完善“一纵三横”区域煤炭运输路网格局。即:南同蒲线一纵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侯月、张台线三横的路网结构;沿南同蒲线、中南部铁路运输通道等,配套建设连接11个车站和站台的一级公路;依托公路铁路立体化交通区位优势,优化市内物流设施资源配置,年内筹建临汾大型煤炭物流集团,重点扶持晋能临汾分公司、临汾焦煤销售公司等成为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煤炭物流集散中心,提高区域物流资源使用效率。
(二)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低碳型”转变。以低碳、绿色、清洁为核心,推进煤炭科技研发创新,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健全完善煤炭综合利用体制机制。
5.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尽快编制《临汾市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把煤层气开发利用列入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强煤层气勘探工作,重点推进永和、大宁、吉县、乡宁等4县煤层气开发,加快北京中海、中石油华东、亚美大陆等5家企业勘探进度,确保年内煤层气钻井投用1000口,建成一级加压站5座,产气量达到2.5亿立方;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启动城市民用管网与煤层气管网连接配套工程,为全市煤层气开发利用打好基础。
6.建立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煤炭技术投入比重,确保煤矿每年技术投入比不低于5%;鼓励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年内全市煤矿企业中建成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乡宁煤炭技术学校、临汾煤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临汾安全生产技术学校等平台,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储备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从业人员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临汾煤炭设计院纽带作用,积极与国家、省煤炭科研院所联系沟通,加快建立临汾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科技创新基地。
(三)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抓手,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大基地战略,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现代化集约高效型矿井。
7.加大煤矿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煤矿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年内地方监管矿井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0亿元,新增竣工矿井27座,生产矿井达到78座,产能达到1亿吨,产量达到7500万吨。全市年产150万吨及以上矿井全部达到《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装备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综掘机械化程度不低于80%;年产150万吨以下的矿井,力争建成1座现代化矿井,总数累计达到5座。全市煤矿年内建成1个远程遥控采煤工作面和1处智能化示范矿井,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5%以上。
8.重点培育煤炭大基地、大集团。发挥我市焦煤、电煤资源优势,建设成为国家大型焦煤生产基地和晋南地区动力煤基地;利用临汾焦煤品牌优势,筹建临汾焦煤集团,尽快完成资本、资产整合重组,力争年内投入运营,形成千万吨级旗舰企业,有效拓展市场空间,增加我市在国内主焦煤市场生产、销售和定价上的话语权。
9.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按照“产能核定、总量控制”原则,采取“关、提、并、转”的方法,彻底淘汰关闭一批资源条件差、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资源枯竭型煤矿,依法强制退出一批违法矿业权或长期占而不采的煤矿,着力提升一批90万吨以下机械化水平不高的煤矿,重点对一些迟迟不开工建设的矿井进行清理,立即开展煤矿二次重组整合,年内出台具体整合方案并加快实施,确保整合重组有效开展,促使资源充分利用、产能快速释放。同时,认真做好关停重组煤矿转产工作,妥善处理职工分流与安置,切实维护煤矿社会稳定。
(四)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延伸循环型”转变。以高端化、全循环、链条式为方向,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园区循环经济,构建多元支撑的综合能源产业体系。
10.延伸煤炭产业链条。以煤炭产业为基础,构建煤、电、焦、气、化、建材等产业链,鼓励煤炭企业主体与社会独立洗煤厂联合就地办厂,加快推进保利裕丰120万吨洗煤等洗选项目,全市原煤入洗(选)率达到100%。积极扶持永鑫煤焦化120万吨干熄焦余热发电、古县利达6万吨合成氨等11个煤电及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山西焦煤60万吨烯烃、襄汾万鑫达20万吨粗苯等10个煤化工项目,大力实施洪洞晋能2×350MW、蒲县宏源2×350MW、古县西山煤电2×350MW等3个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扎实抓好汾西万泉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形成集煤炭生产、洗选、化工、发电、建材等为一体的新型化产业。
1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做好煤炭转化延伸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煤矸石、煤泥、瓦斯、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全市推广应用中煤华晋煤炭废弃物循环利用典型做法,推动形成煤、电、建材一体化,煤、电、热、水全循环发展模式。重点抓好安泽宏泰1.2亿新型煤矸石烧结、乡宁清泉9000万页岩砖等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努力形成示范带动效益。加强矿井水循环利用,全市所有煤矿建成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全部达到“中水”回用标准。通过以上措施,今年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100%,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矿井水规范处理率达到100%。
12.稳步抓好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的理念,遵循循环经济模式,对全市涉煤工业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加快推进以煤电、煤化、洗选、物流、建材5大功能为主的16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抓好安泽冀氏煤电化、洪洞煤焦化深加工、古县涧河煤焦产业、蒲县肖家沟现代物流、尧都贾得工业园区等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示范园区,实现园区企业资源共享、产业互延、产品互用,推进煤炭延伸产业和循环产业快速崛起和壮大。
(五)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生态环保型”转变。以矿区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矿山生态平衡。
13.强化采煤沉陷区治理。按照“谁生产、谁负责,谁开采、谁治理,谁损坏、谁搬迁”的原则,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全面摸清全市沉陷区范围和地质灾害底数,制定有针对性治理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倒排时间进度,扎实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重点做好蒲县、乡宁、洪洞等采煤沉陷地质灾害严重区域的治理,启动实施乡宁焦煤集团、蒲县宏源集团等煤矿沉陷区治理试点工作,探索制定我市采煤沉陷区治理有效模式;妥善处理煤矿采空区域居民安置,推广中煤华晋王家岭矿区城镇化改革经验,加大居民搬迁力度,使煤矿农民工向城镇居民转变。今年全市确保完成受采煤影响的57个自然村、2887户、9843人的搬迁任务。
14.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实现矿区居民利益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大生态投入力度,建立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所有煤炭建设项目严把环保关,今年环境设施“三个同步”执行率100%,节能审查和评估执行率100%。加快实施我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开展土地复垦、林地恢复、矿山生态等多模式修复,全年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80%以上,矿区绿化率达到60%以上。以创建中煤集团华晋王家岭国家级绿色矿山示范项目为龙头,推动矿区生态保护修复,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六)着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安全保障型”转变。以煤矿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坚守安全“红线”,加强专项整治,强化监管责任,严格制度落实,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15.完善安全防范预警。按照煤矿安全生产ABCD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对全市煤矿安全基础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档立案,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开展煤矿采空区普查,启动水害隐患灾害综合防治工程,编制矿井三维地质模型,对煤矿水文地质异常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做到提前预警;强力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今年在全市建成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完善隐患辨识、评估、分析、预警机制,做到超前防范;健全综合信息调度指挥系统,年内将全市煤矿企业的安全监控系统、生产运行调度系统、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充分融合,实现远程办公、远程监控、远程会诊。
16.强化安全专项整治。围绕重点区域,针对关键环节,抓住敏感时段,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要求,深入开展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打好“一通三防”、防汛和防治水、机电运输和质量标准化4个大会战,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点。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堵塞安全监管漏洞,规范生产建设行为,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一般事故,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力争0.08以下,确保本质安全、持久安全。
17.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健全细化煤矿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坚决落实采掘红线和管理红线,继续实施政府领导挂牌督办、煤炭部门干部包矿等责任制,建立重处重罚、黑名单等制度,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约谈、问责、惩处机制。加强日常安全监管,发挥“五人小组”监管作用,推行采掘工作面安全技术员现场监督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置现场隐患和各种“三违”行为。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持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三、保障措施
18.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煤炭产业“六型转变”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全市推进“六型转变”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煤炭局。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对本县市区推进“六型转变”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扎实开展。
19.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构。市领导组办公室要牵头抓好“六型转变”工作的整体推进,及时反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向领导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市发改、经信、国土、商务、环保、住建、安监等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全力配合领导组办公室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抓好工作落实。
20.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煤炭产业“六型转变”重要意义,新闻媒体要多渠道、全方位、有深度宣传报道“六型转变”的重要性及目标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此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通过宣传,树立典型,鞭策后进,在全市上下营造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21.强化督导考核。加大“六型转变”工作督导力度,对全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健全考核制度,细化考核办法,对工作推进不力、目标任务完成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必要时实施问责,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抄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月16日印发
校对:刘海军 共印180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临汾市政府信息化中心
晋ICP备05003731号 网站标识码:1410000039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临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提示: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可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